中東戰爭全史內容
中東戰爭全史的內容如下:1、中東戰爭全史介紹了中東地區的地理、歷史、文化和社會背景,為讀者理解中東地區的沖突和戰爭提供了背景知識。接下來,該書詳細介紹了中東戰爭的歷史和進程,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冷戰和現代的沖突。
2、在解釋戰爭背景時,該書分析了中東地區的民族、宗教和政治因素,以及外部勢力的干預和影響。通過分析這些因素,該書揭示了中東戰爭的復雜性和多樣性。
3、該書還對中東戰爭中的重要人物、事件和戰役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和分析。這些人物包括政治領袖、軍事指揮官和民間英雄等,事件和戰役則涉及到了戰爭的各個方面,如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等。
4、中東戰爭全史是一部全面介紹中東戰爭的歷史和過程的著作。通過該書,讀者可以了解中東地區的歷史和文化背景,理解中東戰爭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并深入了解重要人物、事件和戰役。同時,該書也提供了對中東地區未來的思考和分析,為讀者提供了全面的視角和中東戰爭的深入了解。
中東戰爭全史的寫作特點:
1、該著作具有廣泛的歷史跨度。從古代到近現代,中東戰爭的歷史被全面涵蓋。這使得讀者可以深入了解中東戰爭的演變和發展,以及不同歷史時期戰爭的特點和背景。
2、該書注重對歷史背景的詳細描述和分析。在介紹中東戰爭的歷史和進程時,作者不僅關注戰爭本身,還對中東地區的地理、歷史、文化和社會背景進行了深入的探討。這有助于讀者理解中東戰爭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以及各種因素對戰爭的影響。
3、該書還具有客觀公正的特點。作者盡可能地收集和整理了各種歷史資料和文獻,對歷史事件和人物進行了客觀公正的評價和分析。這使得讀者可以了解到真實的歷史情況,并形成自己的獨立思考和判斷。
4、該書還注重對重要人物、事件和戰役的詳細描述和分析。這些人物包括政治領袖、軍事指揮官和民間英雄等,事件和戰役則涉及到了戰爭的各個方面,如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等。這使得讀者可以深入了解中東戰爭的細節和具體發展過程,增強對中東戰爭的理解和認識。
我想了解中東問題的有關概況
分類: 社會民生 >> 其他社會話題
解析:
中東問題的歷史淵源
二戰以后,中東問題一直是威脅世界和平的主要問題之一,中東問題亦是導致前不久美國“9·11”恐怖主義爆炸事件的導火線。面對中東地區無盡的戰火,我們不禁要問:中東問題的起因何在?又是誰之過?這還要追溯到幾千年前的歷史了。
3000年前,幾乎在周武王滅商建立周王朝的同時,亞細亞大陸的西邊(即現在的巴勒斯坦),也誕生了一個新興的希伯來王國,這是以色列——猶太王國的前身。幾百年后,又誕生了一個強大的羅馬帝國,它侵入耶路撒冷,占領了巴勒斯坦。猶太人在多次武裝起義失敗后,被羅馬人驅逐出境,失去了自己的國土與家園。佛曰:眾生平等。但在當時那種弱肉強食、取而代之的時代,他們只能無奈地面對這一切,而那種背井離鄉、無家可歸的苦難,是我們所難以想象的。
然而,猶太人并未屈服。他們流浪到世界各地,堅持著自己的信仰,保持著自己的文化,形成一個獨特的、沒有自己的土地與國家的民族。也正是因為猶太人這種對信仰的執著,使他們的命運變得如此悲慘……
1896年,赫茨爾在《猶太國,現代解決猶太人問題的一種嘗試》一書中說:“猶太人問題既不是社會問題,也不是宗教問題,而是一個民族問題。解決猶太人問題的根本是建立一個猶太人自治的國家。”這就在猶太人心中燃起了“猶太復國主義”的烈火。最后,猶太人決定將復國基地設在巴勒斯坦,使它變為具有歷史意義的、名正言順的“復國”。
猶太人對“復國”的這種堅持,也就導致了中東地區的沖突不斷了。
一戰后,英國統治了巴勒斯坦,向猶太人開放了大門,大量猶太人涌入巴勒斯坦,這就對當地居民—— *** 人的生活造成了重大沖擊。 *** 人的生活越來越面向貧困化,不得不起義反抗,英國 *** 才作出對猶太移民數量的限制。但這又引起猶太人的不滿,一些激進分子就開始搞“恐怖主義”。猶太恐怖主義分子的恐怖活動令英國人焦頭爛額,不得不把這爛攤子交給聯合國處理。由于美蘇兩國一致支持猶太人,聯合國大會也就偏向了猶太人。1947年11月,通過了巴勒斯坦分割案,即聯大181號決議案。
這個決議就使得“幾家歡喜幾家愁”了。就在猶太人成立以色列國的第二天,阿方向以方發起進攻,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了。應該說,是因為聯合國做出了不公正的裁決,以致引發了這次戰爭。
1882年,英軍占領埃及后,直接控制了蘇伊士運河,又埋下中東戰爭的又一隱患。由于英法在蘇伊士運河獲得很高的收入,所以一直不肯將運河歸還埃及,這就導致了雙方的矛盾。而以色列也早已對埃及的政權不滿了,英法以三國利益一致,出兵埃及。但介于美蘇的干涉,才使第二次中東戰爭以埃及勝利告終。
1967年后,阿以雙方又分別發動了第三、四次中東戰爭。此后, *** 人覺得用武力來解決問題已力不從心,就轉向了現實主義的想法,來謀求共存。以色列為了換取和平,也走上了和平談判解決爭端的道路,但由于雙方立場懸殊太大,和平談判的道路還是困難重重。經過幾十年的戰爭,阿以雙方已形成世仇,和平解決中東問題的可能性更是渺茫。
中東問題是現在世界上最棘手的國際糾紛,威脅著世界和平,人們對這其中的原因也是各持己見,但總的來說應該有兩個:其一,是歐洲基督徒對猶太人的迫害。假如歐洲人對猶太人寬容一些,也就不會有猶太復國運動,就不會導致現在的阿以沖突了;其二,是猶太人對在巴勒斯坦復國的執著。地球這么大,他們卻選擇了一塊大家都爭著搶著的肥肉——巴勒斯坦來復國,這沖突就難免會很激烈了。假如他們能選擇到人煙稀少的地區復國,沖突可能會小很多。
盡管猶太人飽受了歧視、迫害、甚至屠殺,但是,在中東問題上,以色列也有其不對之處。
兩次中東戰爭的最大后遺癥是巴勒斯坦難民問題。戰爭期間,巴勒斯坦人民為了躲避戰禍,暫時逃離到周邊的國家避難。戰后,以色列卻拒絕難民返回家園,使這些難民不得不長期住在巴勒斯坦周邊國家的難民營中。猶太人在二戰前受盡了有家不能回的痛苦,而今又將歷史重演了一次,制造了另一個民族的苦難。在二戰后,以色列的侵略行為更令 *** 國家的人民無比痛恨。這一切都是遭到世人譴責的,更不會得到國際社會的同情!
中東問題不解決,世界時刻都將面臨著戰爭的危險。特別是恐怖主義組織的恐怖襲擊,更令很多國家飽受其害。俗話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如果以色列在中東問題上能夠作出一定的讓步,美國能夠更公正一些,讓 *** 人民得到一個“站著的和平”,那中東問題亦能妥善地、和平地解決了。
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埃及是如何將一手好牌打爛的?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先說明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埃及手中的一手好牌是什么?否則,就不能解釋,為什么在第四次中東戰爭的開始階段,埃及的仗打得不錯。而又為什么當戰役進入到中后期,埃及屢遭挫敗,形勢急轉直下呢?發生在1973年10月6日的第四次中東戰爭,也被稱為十月戰爭或贖罪日戰爭。在這次戰爭中,埃及在西線,敘利亞在東線,向正在過贖罪日的以色列發動了突然進攻。
在戰爭初期,埃及順利的渡過蘇伊士運河,攻克了以色列的巴列夫防線。埃及軍隊推進到蘇伊士運河東岸建立了陣地。對此,以色列對埃及進行了多次反擊,但在嚴陣以待的埃及軍隊面前損失慘重,沒有奏效。
但是,隨著東線戈蘭高地的敘利亞軍隊戰斗不利,埃及決定在10月14日開始繼續向以色列進攻。可是,這次由1000輛坦克和5000步兵組成的突擊部隊,雖然突入以色列陣地數公里,可是自己卻損失了264輛坦克,被迫撤回原陣地。
緊接著,以色列軍隊趁著埃及軍隊總攻受挫之機,于15日17時發起了反擊作戰。并在埃及第2和第3集團軍的結合部發起渡河作戰。經過激戰,以色列軍隊包圍了埃及第3集團軍的四萬多人。在這種嚴重不利的形勢下,埃及接受了聯合國安理會停火的要求。
在這次戰爭的初期,埃及進展順利,取得了一定的戰果。如果說,埃及手中握有好牌的話,那么,它握有以下的這些好牌。
1、出其不意的突然襲擊。
埃及為了對以色列發動突然襲擊,采取了各種各樣的蒙蔽方式。其中,埃及采取多次假進攻準備的方式,使得以色列多次進行緊急動員。這些動員,對以色列的國民經濟造成了極大的損害,使得以色列在后來,對動員變得十分慎重。這就使得在真正的軍事進攻到來時,以色列當局不敢輕易發起戰爭動員,貽誤了戰機。
選擇開戰時間,埃及選擇了伊斯蘭齋月的一天。而這一天恰恰是猶太教的贖罪日。這一天以色列所有的各種社會活動完全停止,而且這一天還是周末。這都使得以色列的警戒放置最低。
埃及還利用以色列對阿拉伯人的輕視,故意對以色列示弱,使得以色列更加麻痹大意。以上種種,使得埃及最終獲得了出其不意的戰機。
2、多年的訓練,使得埃及擁有了一支現代化的軍隊。
在多次中東戰爭失敗后,埃及痛定思痛,決定建設一支適應現代戰爭的軍隊。在蘇聯的幫助下,埃及引進了大批現代化的裝備,訓練出一支現代化的軍隊。
以色列也發現了埃及軍隊的變化。他們發現,埃及軍人的軍紀有了很大的提高。埃及為了嚴格軍紀,專門下發命令,凡是不執行命令或臨陣退縮的軍人一律就地槍決。這一切,都提高了埃及軍隊的建設。
3、埃及根據自己軍隊和以色列軍隊的特點,制訂了切合實際的訓練計劃和軍事計劃。
埃及在接受蘇軍的訓練時發現,自己的機動靈活的能力欠缺。于是,他們采取了個人專攻的方式。比如,將未來的作戰方案分解,架橋分隊就只訓練架橋,強渡分隊只訓練強渡,防空分隊只訓練防空等等。經過長年累月的訓練,這些分隊對自己的任務做到了如指掌。這就基本滿足了未來作戰的需要。
對于以色列的軍隊優勢,埃及制訂了合理的計劃。空軍不如以色列,就建立地面防空體系。坦克不如以色列,就建立步坦協同體系。機動作戰能力不如以色列,就建立防御陣地,步步緊逼,以守為攻。這樣,就克制了以色列的優勢,發揮了自己的長處。
4、引進先進武器裝備,充分發揮它們的作用。
埃及從蘇聯引進了大量的先進武器裝備,使得不了解這些武器裝備性能的以色列軍隊吃了大虧。確保了戰爭初期的優勢。
比如說,以色列的空軍遠比埃及的空軍強大。在空中,埃及根本不是以色列的對手。為此,埃及建立了以各種型號的薩姆導彈和防空高炮的防空網。在埃及陣地上方的防空帶,長150公里,寬32公里,高5萬英尺。
這樣,就使得三維的戰場二維化。猝不及防的以色列空軍,在埃及的防空網里就損失了30架戰機,以后不得不在防空網外謹慎活動。這就減殺了以色列的空中優勢。
在陸地上,以色列的裝甲部隊一直是它的驕傲。它在幾次中東戰爭中表現出色,起到了以色列軍隊中流砥柱的作用。為此,埃及軍隊建立了自己的步坦協調作戰體系,為了對付以色列的裝甲部隊,埃及引進了大批的單兵反坦克武器。用耐火箱反坦克導彈和火箭筒武裝的步兵成為了以色列坦克的克星。在10月8日的戰斗中,埃及第2步兵師僅僅用了20多分鐘的時間,就消滅了以色列王牌第190裝甲旅。
而為了對抗以色列的戰略轟炸威脅,埃及引進了飛毛腿式地地戰術導彈。使得埃及的后方戰略目標免遭以色列的轟炸。
以上的這些優點,可以稱為埃及手中的好牌。但是,在后來的戰爭中,埃及為什么打輸了呢?這要從埃及自身的缺陷說起。
埃及的作戰計劃有著巨大的缺陷。用以色列的話來說,埃及的仗,到打過蘇伊士運河就結束了。埃及根本就沒有制訂下一步的作戰計劃,也沒有考慮和敘利亞協同的問題。它的總方針是,建立嚴密的防御陣地,抵御以色列的進攻。在削弱以色列的力量后,再考慮繼續前進。
軍事問題最終以政治方式解決,在取得戰果后爭取停火,使以色列承認既成事實,為下一步解決中東問題創造條件。
這樣,由于沒有與敘利亞協同的計劃,埃及在過河后停止了前進。這使得以色列得以集中兵力對付戈蘭高地的敘利亞軍隊。敘利亞軍隊在遭受重創后,不得不向埃及呼救。埃及不得不改變原來穩扎穩打,以守為攻的策略,發動了對以色列軍隊的進攻。
而埃及的防空體系現在還在蘇伊士運河西岸,還沒有前移。這樣一來,埃及的進攻部隊就脫離了防空網的保護。而埃及的軍隊,在進攻作戰能力上,遠不能和以色列精銳的裝甲部隊相提并論。因此,在以色列空軍和裝甲部隊的協同攻擊下,損失慘重。僅僅幾個小時就損失了二百多輛坦克,被迫撤退。
而以色列反擊選擇的部位正是埃及兩個集團軍的結合部,這個結合部防御松散,被以色列軍隊輕易攻破。造成了埃及軍隊的不利形勢。最終,以色列包圍了埃及第3集團軍的部隊,而埃及占領著蘇伊士運河東岸的領土。在這種情況下,雙方選擇了停火。
我們可以看出來,埃及軍隊的成功和它的失敗都是因為一件事,那就是合乎實際的軍事計劃。因為制訂實施了周密嚴謹的軍事計劃,埃及獲得了初期的成功。在成功后,由于沒有下一步的行動方案,埃及的預案是等待以色列軍隊的進攻。當情勢要求埃及采取進攻態勢時,埃及的軍隊不知所措。
在決定進攻的時候,沒有前移防空網就貿然進攻,遭受了重大的損失,還使得自己原本嚴密的防御陣地露出破綻,給了以色列軍隊反擊的可乘之機。在以色列軍隊反擊后,埃及的軍事能力無法應付這種情況,最后被迫在不利的情勢下停火。
所以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埃及在戰爭后期,由于沒有制訂相應的應對預案,再加上埃以雙方軍隊的能力差距。當遇到超出自己預計的情況,失敗是在意料之中的事。
中東戰爭以色列贏了幾次
中東戰爭以色列贏了幾次_中東戰爭以色列神跡介紹戰爭一直都是一件非常殘酷的事情,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夠保證自己能夠在每一次戰爭中都保持著不敗的戰績,即使是強大的美國也不可能辦到。
我們都知道一戰的時候法國還是戰勝國,可是到了二戰的時候,法國并沒有堅持多久就向德國投降了,這就充分的體現了戰爭的不確定性。可是以色列這個國家卻很神奇,中東戰爭一共打了5次,每一次以色列都是戰勝國,它是如何辦到的呢?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第一次中東戰爭。這場戰爭是由于1947年由聯合國大會181號決議引發的矛盾沖突,我們都知道中東地區是一個石油資源豐富而且還有著很重要戰略位置的地區,而巴勒斯坦就位于中東地區的中心地帶,這就導致各個國家多想要爭奪它。1948年5月為了爭奪巴勒斯坦,以色列就和各個阿拉伯國家展開了一次大規模的戰斗。
戰斗一開始的時候,以色列是不占有任何優勢的,聯軍沒用多長時間就攻占了以色列一大半的土地,這個時候以色列就向聯合國抗議,然后為他們迎來了四周的緩沖時間,在這四周的時間內以色列就籌備了很多先進的武器,等到重新開戰的時候聯軍竟被以色列趕出了巴勒斯坦地區。
第二次中東大戰開始是因為埃及宣布禁止以色列通過蘇伊士運河,這就讓脾氣暴躁的以色列不能忍受,于是以色列政府就想:你不讓我走我就打的你同意讓我航行,就這樣這場大戰就開始了,以色列這次很聰明,他聯合了英國和法國組成了一支聯合國軍,埃及根本就不是對手,最后這場戰斗沒用多長時間就結束了,埃及戰敗,最后就不得不同意讓以色列航行。
第三次中東戰爭是因為巴勒斯坦成立的解放組織,他們經常的騷擾以色列,以色列后來直接找了一個理由,對支持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埃及、約旦還有敘利亞發動了空襲,這場戰爭的結果也很戲劇性,三國被以色列打的毫無還手之力,最后以色列還占領了阿拉伯大量的土地,不得不說以色列真的很強大。
第四次中東戰爭是因為埃及和敘利亞想要報仇,他們兩國對以色列發動突然襲擊,一開始的時候因為以色列沒有防備,所以損失比較大,可是沒過多久以色列就打了回去,在聯合國的干預下這場大戰最后才結束,埃及和敘利亞仍然沒有討到好處。
第五次中東戰爭還是針對巴勒斯坦的解放組織,他們在敘利亞等國的支持下,不斷的騷擾以色列,于是在1982年以色列就對敘利亞和黎巴嫩發動了襲擊,巴勒斯坦的解放組織在這次戰爭中幾乎被全部消滅,以色列取得了大勝利。
以色列之所以能夠一直取得勝利,其實就是因為他們比較的團結,而且他們的武器裝備也不差,聯合國和西方的各國對于以色列也比較支持,所以以色列才能夠在5次中東戰爭中保持不敗。
歷史的中東戰爭以色列是正義的還是阿拉伯聯盟是正義的?
戰爭從來就沒有正義不正義之分。中東戰爭客觀上是阿拉伯入侵,然而是以色列先霸占原先屬于阿拉伯的土地。5次中東戰爭均以阿拉伯慘敗告終,所以全世界同情他們。而正義?誰來評判?都是為了國家利益罷了。
第四次中東戰爭,到底哪個取得實質意義上的勝利
第四次中東戰爭(又稱贖罪日戰爭、齋月戰爭、十月戰爭),發生于1973年10月6日至10月26日。埃及和敘利亞經過多年的準備,主動對以色列發起復仇之戰,以期奪回被以色列占領的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
戰爭的前兩天埃敘聯盟占了上風,尤其是埃及突破以色列巴列夫防線的戰斗,漂亮之極,但此后戰況逆轉。原因是蘇聯背信棄義,因擔心和美國發生直接軍事對抗而不向急需彈藥補充的埃及軍隊提供幫助,致使埃及陸軍沖過蘇伊士運河進入西奈半島后損失慘重。
戰至第二周,敘軍退出戈蘭高地。在西奈,以軍在美國的情報支援下于兩軍之間發起攻擊,越過蘇伊士運河(原來的停火線)間隙,威脅埃及軍隊后方及首都開羅的安危。直到聯合國停火令生效為止,已經殲滅了一隊埃及軍隊。
埃及之所以宣傳自己取得了第四次中東戰爭的勝利,是因為他們通過戰爭沒有得到的東西卻沒有費一槍一彈通過談判得到了。《戴維營協議》簽署后,埃及的國旗重新飄揚在西奈半島,而且中斷多年的蘇伊士運河航運也得以復航,有力促進了世界航運貿易的發展,埃及增加了經濟收入,得以快速從戰爭創傷中恢復元氣。
就實際軍事力量對比來講,當時以色列并不具備絕對的優勢。當時如果蘇聯肯伸出援手,提供必要的武器和情報支援的話,中東歷史也許將重寫。即便是在蘇聯袖手旁觀的情況下,埃及軍隊打得也很頑強,可以說是雖敗猶榮。號稱天下第一防線的巴列夫防線在埃軍面前根本不堪一擊。法老的子孫在沙漠作戰中的神勇和堅忍精神讓以色列軍隊也是印象深刻,至今不敢小覷埃及。
據戰史專家介紹,第四次中東戰爭是以色列建國以來最危險的時刻,戰爭時間雖不長,但是幾乎讓以色列滅國,國運命懸一線,如果不是美國派空軍參戰并提供情報支援,以色列恐怕早已不存在了。
第四次中東戰爭也讓阿拉伯國家清醒地認識到,通過戰爭手段無法戰勝以色列,因此,阿拉伯和以色列開始了和談的進程,在這方面,埃及走在了前列。雙方不僅簽署了和平協議,而且埃及已故總統薩達特成功訪問以色列,使中東和平保持了相當長一段時間,并維持著基本的斗而不破的戰略平衡狀態。
第四次中東戰爭實際上雙方算是打個平手,以小小的以色列是無法支撐長期戰爭的,因此,雙方都是借坡下驢,見好就收了。各自宣布自己獲勝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這場戰爭使阿拉伯國家了解到他們無法在軍事上擊敗以色列,也因此使以阿間的和平得以展開。在戰爭結束時簽署的和平協議是自1948年的戰爭以來,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首次公開進行對話。
簡單說一下5次中東戰爭的交戰雙方和結果
第一次中東戰爭:由于巴勒斯坦土地極度不公平的分割,導致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交戰,阿拉伯國家在戰爭初期占優勢,但是停火后以色列接受來自美國的大筆援助,以及阿拉伯軍團的英國指揮官指揮部隊撤離戰場,導致阿拉伯國家戰敗。(阿拉伯聯軍:以色列)
第二次中東戰爭:以色列伙同英國法國發動對埃及的侵略戰爭,埃及最終獲勝。(埃及:以色列)
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發動對阿拉伯國家的軍事侵略,以色列戰勝。(以色列:埃及、敘利亞、約旦)
第四次中東戰爭:埃及和敘利亞企圖收復失地,對以色列發動進攻,阿拉伯國家先勝后敗。(伊拉克、約旦、阿爾及利亞、利比亞、摩洛哥、沙特阿拉伯、蘇丹、科威特、突尼斯和巴勒斯坦:以色列)
第五次中東戰爭:由于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進入黎巴嫩從事抵抗占領活動,同時以色列為了在黎巴嫩扶植一個親以色列的基督教政權,進而悍然入侵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
中東戰爭的參戰國家有哪些
中東戰爭是指以色列與埃及、敘利亞等周圍阿拉伯國家所進行的5次大規模戰爭,那么你了解中東戰爭嗎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中東戰爭的參戰國家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中東戰爭的參戰國家
第一次中東戰爭,也稱巴勒斯坦戰爭。1948年5月15日早晨,埃及、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等阿拉伯國家派出4萬士兵,之后增加到6萬兵力,向以色列進攻,占領耶路撒冷東城區,比爾謝巴等大片土地,逼近以色列的臨時首都特拉維夫。以色列武裝力量大概3萬人,經過統一各路的武裝力量,最后發展到了10萬人,并展開反抗和進攻。阿拉伯國家由于內部矛盾嚴重,缺乏統一的指揮,并且受到帝國主義的控制,結果是戰敗。
第二次中東戰爭發生的國家主要是英法埃等,所以這次戰爭也稱英法以侵埃戰爭。1956年,英、法兩國和以色列借口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公司和禁止以色列船只通過運河與蒂朗海峽,向埃及發動了進攻。
第三次中東戰爭,也稱六五戰爭。1967年,阿、以矛盾激化,美、蘇對中東的爭奪加劇,以色列在美國支持下進一步向外擴張,借口埃及封鎖亞喀巴灣,于6月5日向阿拉伯國家發起突然襲擊。
第四次中東戰爭,也稱十月戰爭,雙方飛機損失約60%、艦艇損失達80%以上,大部被毀的坦克都是被各種導彈擊毀。
第五次中東戰爭,也稱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戰爭。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在這一地區的武裝力量的主力遭到重大損失。駐貝卡谷地的敘利亞軍隊也受到以色列空軍的重大創,薩姆導彈設施和空軍力量遭到重大損失。后來,敘利亞與以色列達成停火協議。
中東戰爭爆發的原因
在1948年5月16日,阿拉伯國家聯盟向以色列主動發起了侵略戰爭。在這次戰爭中阿拉伯軍隊傷亡大約1.5萬人,而以色列軍隊傷亡大約6000人,最后這第一次中東戰爭以以色列獲勝。那么凡事必有因果,中東戰爭的原因有那些呢
第一次是因為巴勒斯坦土地被不平等的分割了,和剝奪了巴勒斯坦人們的權利。因此導致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發生戰爭,在戰爭剛開始的初期階段,阿拉伯國家初占優勢,可是雙方停火以后,美國在資源上援助了以色列,最終致使阿拉伯國家的戰敗。
第二次中東戰爭爆發時間是1956年10月29日。 歷史 上稱為西奈戰爭或者稱為蘇伊士運河戰爭,其原因是因為埃及將蘇伊士運河公司強行收回,而后又禁止以色列船只通過蒂朗海峽和運河。致使雙方為爭奪海上的通行權而發生戰爭。最后第二次中東戰爭結束,以色列取得了對蒂朗海峽的航行權。
第三次中東戰爭,發生在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先派出全部空軍進行偷襲,其次又出動陸軍進行進攻。其發生的主要原因是為了消滅巴勒斯坦的組織,占領巴勒斯坦。后來在1973年10月6日至10月26日,發生了第四次中東戰爭。起源是敘利亞和埃及分別打算收復失地,以色列在第三次中東戰爭后將巴勒斯坦居民趕出他們曾經居住的家園,致使這些百姓無家可歸。阿拉伯為了收復失去的土地資源,于是發動了戰爭。
第五次戰爭是在1982年6月6日。巴勒斯坦武裝因暗殺英國大使,以色列機乎出動海陸空全部軍隊,對敵人發動大規模進攻。這次目的主要原因是消滅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準備在巴黎嫩建立新的政權。
中東戰爭的影響
四次中東戰爭是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國家之間爆發的戰爭,交戰的雙方在戰爭中都損失嚴重,戰爭對雙方造成的影響也是深遠的,同時對中東格局也產生了影響。第四次中東戰爭,讓戰爭雙方對和平的理解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和更為現實的考量,也為埃及和以色列的談判創造了條件。
中東戰爭的影響對以色列的影響深刻的、全方位的。多次的征戰,讓以色列國家陷入了嚴重的社會危機,共黨政府出現了政府危機,利庫德集團組成了新政府,這對國內和 國際 都有著重要的影響。民眾對政府不再信任,對軍隊也不再信任。
阿拉伯國家為了報復美國對以色列的支持,在沙特阿拉伯領導,在1973年10月17日 決定 每月減低石油產量百分之五,并且威脅石油徹底禁運。尼克森在美國國會上請求提供22億元軍火給以色列。利比亞立隨即宣布實行石油禁運。其后,其他阿拉伯國家也先后加入了石油禁運活動,造成了1973年的世界石油危機。顯然,石油禁運是對于中東戰爭的反映。
為了紀念戰爭,埃及把許多戰火燃燒過的地方重新命名了,希望可以帶來新的希望。在戰爭后,埃及把每年的10月6日定為假日,稱為軍隊節。非常巧合的是,在第四次中東戰爭的第八周年的 紀念日 游行中,薩達特被一名不滿他和以色列國家講和的軍人刺殺了。
猜你喜歡:
1. 歷史戰爭與和平知識點
2. 讀《戰爭與和平》心得感悟3篇
3. 中外勵志故事 沙宣的成功
4. 給聯合國秘書長的一封信
第一次中東戰爭的戰爭過程
阿軍發起進攻至第一次停火(1948年5月15日—7月8日)阿拉伯國家軍隊發起進攻之后,埃及軍隊從阿里什分兩路開入巴勒斯坦。北路以第一旅為主力共5000人,沿海岸公路通過加沙向特拉維夫進發。由于以色列軍隊在特拉維夫南面拼命抵抗,夜間襲擊了埃及軍隊先頭部隊的后方,從而使埃軍慌亂不堪,接著以色列人又召開記者招待會聲稱埃軍供應線已被切斷。消息傳到開羅,埃軍司令部立即命令停止攻擊特拉維夫,這一挫折,成為埃軍在這次戰爭中的轉折點,特拉維夫再沒受到埃軍攻擊。埃軍攻擊改變目標,轉而占領內格夫的一些要地及公路干線。南路第4旅經過比爾謝巴、希布倫,向耶路撒冷進發。
敘利亞軍隊以2個機械化旅從庫奈特拉出發后,首先向太巴列湖南端出擊,他們陸續攻克了約旦河兩岸的三個猶太居民點,接著向尼加亞居民點出擊。此后,他們在太巴列湖南端這一地區同以軍激戰。
外約旦國王阿卜杜拉向耶路撒冷派出了“阿拉伯軍團”的精銳部隊,他一心想奪取這個城市,成為“耶路撒冷之王”。所以,戰爭開始后,阿拉伯軍團就直搗這一城市。5月18人,阿軍占領耶路撒冷舊城阿拉伯人區,同時,包圍了舊城的猶太區。接著,阿拉伯軍團向猶太人的耶路撒冷新城發動進攻,占領了耶路撒冷通往海岸平原公路的要地特倫,切斷了以色列人的增援。舊城猶太人投降,新城中的猶太人也彈盡糧絕,飲水困難。然而,軍團不了解這些情況,沒有抓住這一機會,他們只滿足于打一些小仗,發動一些有限的進攻,使耶路撒冷新城的戰斗出現僵局。
伊拉克軍隊先是向北部的蓋謝爾和貝桑進攻,進展不大,轉而進攻納布盧斯,伊拉克軍隊投入了1個裝甲車團、一個步兵團以及一個有三個航空中隊支援的機械化旅。相繼占領了納布盧斯、杰寧和離地中海只有11英里的圖勒卡姆,并威脅著猶太城赫德拉,幾乎達到海邊,眼看將以色列軍隊攔腰切斷。但伊軍未能繼續進行攻擊,喪失了戰機,以軍乘機向杰寧反撲,但被伊軍擊退。
黎巴嫩軍隊在北部的進攻規模較小,它先是攻占了馬勒基亞邊防哨所,后被以色列奪回。黎軍再次攻占此地,并固守到戰爭結束。
綜觀戰爭初期的形勢,阿拉伯國家處于十分有利的地位,以色列軍隊節節敗退。以軍的將領驚呼,以色列軍隊無法抵擋阿拉伯國家軍隊的進攻,全軍已處于崩潰邊緣。為扭轉戰局,以色列總理急電以色列駐聯合國代表埃班說:“以色列急需幾周的時間來重新組織和裝備軍隊”,“以色列需要立即停火”。
開戰的第三天,美國代表向聯合國安理會遞交了一份議案,建議安理會命令戰爭雙方在36小時內停火。蘇聯代表也要求安理會立即表決,并指責阿拉伯國家發動進攻,要求它們停止行動。英國最初反對美國的建議,并聲稱繼續給予阿拉伯國家援助。但不久,英國因為財政上有求于美國,又同意了美國的建議,并撤走了阿拉伯軍團的英國軍官,停止向埃及、伊拉克、外約旦提供武器。阿以雙方同意停火四周。
停火給以色列啜息之機,它最大限度的利用四周停火,為而后的戰爭作準備。
首先是擴充兵員。經過三周的戰斗,以色列軍隊傷亡慘重,到6月處,總兵力只有4萬人,其中戰斗人員2.3萬人。為此,以色列當局下達了命令:1.征集17歲的男女青年接受兩個月的訓練;2.召集36—38歲的男女服現役,動員42歲以下的男子構筑工事;3.35歲以下的男子即使有兩個以上的撫養者也要服兵役。同時,把大量猶太人移居以色列。
其次是采購武器。以色列從美國、英國進口了轟炸機,從法國運來了坦克和大口徑火炮。尤其是從捷克獲得了大量輕武器、野戰炮、炸彈和炸藥。以色列還從國外購買了小型艦船和巡邏艇。這樣,以色列陸海空三軍已初具規模。
第三是進行軍事改組。國防軍編成4個軍區,明確了個軍區所分擔的作戰地域。經過周密的準備,以色列軍隊已由開戰時的3萬多人發展到6—10萬人。而阿拉伯軍隊在停火期間僅僅進行了駐軍地域內的調整,埃及野戰軍增加到1.8萬人,伊拉克軍隊增加到1.5萬人,敘利亞和黎巴嫩募兵后兵力也有所增加。但阿拉伯國家正規軍不過4.5萬人。 以色列軍隊的第一次進攻至第二次停火(1948年7月9日—10月14日)
1948年7月9日,經過充分準備的以色列軍隊向阿拉伯軍隊發動攻擊,這次進攻名為“十天進攻”,至7月18日結束。阿拉伯國家由于內部分歧,沒有統一的軍事計劃,一開始就處于被動地位。相反,以軍作了充分準備,他們在全境確立了統一的軍事領導和指揮機構。戰爭重起后,以軍的進攻方向重點放在中部戰線。以軍集中4個旅的兵力,向特拉維夫東南12英里的盧德和臘姆拉城實施突擊。該兩城由“阿拉伯軍團”占領,是巴勒斯坦東西和南北的交通素樞紐,對以色列威脅較大。當以色列兩個旅向兩地發動進攻時,“阿拉伯軍團”司令格拉布借口后勤供應困難,需要縮短戰線,放棄兩城,使以色列軍隊于7月11、12日就占領了兩地。打開了通往耶路撒冷的走廊。
在北線,以色列部隊向敘利亞軍隊發動進攻,企圖奪回米什馬爾哈耶丁居民點,把敘利亞軍隊趕往約旦河東岸,但被敘軍擊退。于是,以軍改變進攻方向,主力西移,向拿撒勒地區和加利利北部的黎巴嫩軍和阿拉伯解放軍發動進攻。以軍2個營利用夜間實施突襲,占領了沙德阿姆爾和拿撒勒,并進而奪取了整個加利利地區。
以色列軍隊的另一條進攻路線是進攻耶路撒冷。首先進攻馬納哈和艾因卡里姆谷地,接著進攻舊城并占領耶拉赫賈拉,切斷阿拉伯人至新城的道路。經過反復爭奪,以軍攻占了馬納哈谷地,但對耶路撒冷舊城的進攻在錫安門附近被擊退。聯合國關于阿以停火令生效。
十天的戰斗,以色列奪取了阿拉伯約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改善了自己的戰略地位。在第二次停火期間,以色列大力推行移民計劃,不斷擴充軍隊和武器裝備。到10月初,以軍總數為9萬多人,有100多架飛機和16艘艦船。相反,阿拉伯國家在第二次停火期間內部矛盾進一步激化,戰局每況愈下,到了不可扭轉的地步。 以色列軍隊的第二次進攻至戰爭結束(1948年10月15日—1949年3月)
10月15日,以色列軍隊破壞停火令,向阿拉伯軍隊發起進攻。這次進攻,以軍主要目標是加利利地區和內格夫。為此,以軍成功地發動了幾次戰役。
(1).“約夫”戰役
戰役發動前,埃及軍隊在內格夫的部署,缺乏縱深,他們的陣地只分布在幾條狹窄的防御陣地內。10月15日—21日,以色列軍隊針對埃軍的弱點,發動了“約夫”戰役。15日下午,以色列空軍首先襲擊了加沙、馬杰達勒、拉法和阿里什等城鎮,破壞了埃軍的通信體系和指揮機關,同時,通過襲擊阿里什等地的機場,使埃及軍隊喪失了制空權。隨后,以軍在夜間發動進攻,在西線搶占了公路上的阿什克倫。與此同時,以軍在東線埃爾曼西亞以東實施突破,切斷了埃軍由馬杰達耶到貝特賈夫林的橫穿公路。接著,以軍向埃爾曼西亞、法盧賈、伊拉克蘇維丹要塞發動進攻,沒有得手,轉而向另一重要據點胡萊卡特發起進攻,并于19日夜間攻占次地。從而打通了通向內格夫的通道。21日,以軍攻占內格夫首府比爾謝巴,這樣,以軍控制了除法盧賈和加沙地帶以外的整個內格夫北部地區。
(2).“希拉姆”戰役
巴勒斯坦北部的加利利地區一直由法齊.卡伍吉所指揮的“阿拉伯解放軍”所控制。10月中旬,卡伍吉軍隊利用以色列軍隊同埃及軍隊作戰之機,對夏吉克——阿貝德地域內的以軍發起進攻,奪得了能控制胡拉湖谷地的控制權。于是,以色列軍隊實施了“希拉姆戰役”,企圖把卡伍吉的軍隊全部消滅或完全趕出巴勒斯坦。
10月28日至30日,以色列軍隊展開了“希拉姆戰役”。以軍派遣兩支部隊,分別從南面和西面實行佯攻,然后以東西兩路兵力夾擊。30日,以軍攻占加利利,并有少數部隊進入了黎巴嫩,一直打到黎巴嫩利塔尼河兩岸,奪取了黎巴嫩境內15個村莊。以軍在“希拉姆戰役”中幾乎沒有什么損失。
(3).“霍雷夫“戰役
在“約夫”戰役中,內格夫北部的埃軍雖被擊退,但以南的內格夫沙漠與西奈半島的埃軍依然占據了一些地區。11月19日埃軍從加沙地區進入內格夫沙漠,12月7日,對以軍陣地發起佯攻,但被以軍擊退。12月22日,以軍出動5個旅,向埃軍發動了最大規模的一次進攻,即“霍雷夫”戰役。
戰役從1948年12月22日至1949年1月7日進行。由伊加爾.阿隆上校指揮。以軍先以戈蘭尼旅對加沙地區實行牽制性進攻,阿隆師主力從比爾謝巴方向進攻奧賈,企圖占領阿里什,以色列空軍轟炸了加沙和阿里什機場,從而掌握了制空權。戈蘭尼旅在寬大的正面是沿海岸公路挺進,22日奪取了加沙南側8公里制高點。12月23日,阿隆師主力從比爾謝巴開始向阿里什方向進攻。進攻的路線選擇了一條由比爾謝巴至奧賈的一條被殺湮沒的羅馬時代的古道。這完全出乎埃及人的意料。埃軍沒有想到,以色列已秘密將這條古道修成可通行輕型裝甲車輛的道路。因為埃軍判斷,以軍將沿海岸公路進攻,因而對奧賈方向戒備不嚴,使得阿隆主力部隊奇襲獲得成功,27日占領了奧賈。并立即向沿海公路派出一支機動部隊,28日攻占了阿布奧格,轉而進攻阿里什。
正當以軍準備給埃軍進行決定性打擊時,英國要求以色列從埃及領土上撤出。1949年1月7日埃及要求停戰,以色列同意了埃及的要求,雙方停止了戰斗。
以色列通過“霍雷夫”戰役,除了加沙狹長地帶外,把埃及軍隊完全趕出了巴勒斯坦。
第四次中東戰爭的介紹
第四次中東戰爭(又稱贖罪日戰爭、齋月戰爭、十月戰爭)發生于1973年10月6日至10月26日。起源于埃及與敘利亞分別攻擊六年前被以色列占領的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戰爭的頭一至兩日埃敘聯盟占了上風,但此后戰況逆轉。至第二周,敘軍退出戈蘭高地。在西奈,以軍在兩軍之間攻擊,越過蘇伊士運河(原來的停火線)。直到聯合國停火令生效為止,已經殲滅了一隊埃及軍隊。戰爭對多個國家有深遠的影響,相比六日戰爭埃敘約(約旦)聯盟的慘敗,阿拉伯世界為戰爭早期的進展,心理上感到安慰。這種心態為未來的和平進程以及埃及的門戶開放政策鋪路。《戴維營和約》令以埃關系正常化,埃及成為首個承認以色列的阿拉伯國家,同時埃及幾乎完全脫離蘇聯的勢力范圍。這場戰爭使阿拉伯國家了解到他們無法在軍事上擊敗以色列,也因此使以阿間的和平得以展開。在戰爭結束時簽署的和平協議是自1948年的戰爭以來,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首次公開進行對話。房車源頭廠家 江經理 優惠熱線:15391696081